智算中心還是不夠——兩會熱議AI,落點還在算力
發布時間:
2025-03-17
理所當然的,AI成為了今年兩會上最熱門的產業話題。諸位代表各抒己見,從不同角度提出了高瞻遠矚的建言。但無論如何發展,AI的發展還是離不開算力的支撐,也是當前我國AI產業發展面臨的瓶頸之一。
因此,算力建設自然也成為了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話題。從智算中心建設到國產化突圍,從綠色發展到產業應用,一系列提案和建議勾勒出中國算力產業的未來藍圖。

01
從量到質的雙重躍升
春節期間,DeepSeek“服務器繁忙”已經成了互聯網名梗。全國政協委員黃群慧指出,DeepSeek等大模型對算力需求很大,卻面臨算力供給不足、網絡擁擠的現實矛盾,因此呼吁加快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布局,破解算力短缺瓶頸。
全國政協委員張云泉也指出,盡管DeepSeek等模型通過“小力出奇跡”優化效率,但通用大模型仍遵循參數規模擴張與算力需求正相關的規律。當前國內智算中心在算力密度和效率上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。他建議打造國家級大算力集群,推動基于國產芯片的超智融合算力中心建設,提升整體算力利用率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曹鵬則提交了關于“推進異構算力基礎設施建設”的建議,提出異構算力設施升級的緊迫性。他指出,大模型應用的算力成本高企、技術復雜度攀升,需通過自主研發和資源共享機制,推動AI普惠落地。這不僅是對基礎設施的“硬核”升級,更是對算力產業效率的深刻反思。
在全球AI競賽中,算力底座的自主可控成為繞不過的話題。全國人大代表、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兩會上提議,加快構建國產算力平臺上的自主可控大模型及產業生態,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。

02
綠色發展與產業賦能
算力產業的高能耗問題一直是痛點。成都市政協委員雍世平提出“綠電+算力”一體化發展模式,建議構建跨區域“綠電飛地”直連機制,將成都的算力中心與清潔能源深度綁定。通過算電協同政策提升算力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,推動產業長期穩定發展。
嘉興市政協委員毛亞萍提出“算力+”“數據×”戰略,推動制造業數實融合。她建議統籌算電協同、打造數據應用場景,并創新教科人融合機制。并提出強化產業規劃引領,出臺數據產業政策,制定數據產業五年規劃及政策細則。
當前,大模型在醫療、金融等領域已獲得廣泛應用,也得到了從政府到企業大力支持。算力與產業的深度融合,已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“新抓手”。

根據IDC圈不完全統計,進入2025年,我國已投產智算中心項目達150個(詳情參考:算力產業核心內刊|2025年150個已投產智算中心項目布局、主導機構及國產芯片結構分析),業內也有部分聲音表示智算中心過剩。從眾位委員代表的提議可以看到,當前我國算力產業還處于供不應求的階段,主要矛盾在于高質量算力的稀缺,以及算力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上。
中國素有“基建狂魔”之稱,如今世界正邁向人工智能時代。相應的,我國也必須進入“算力狂魔”時代。真正的建立起遍布全國的智算網絡,讓算力如水、電般觸手可及、隨手可得,才能讓AI真正普惠到每一個民眾,造福整個社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