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架率99%?AI爆發下北美數據中心進入極限狀態
發布時間:
2025-03-17
近日,一份產業調查表明,2024年全球數據中心投資達到570億美元,AI需求成為主要驅動力。其中,超大規模運營商貢獻了80%的市場需求。同時,全行業正面臨空置率跌破3%。弗吉尼亞州的數據中心集群已接近滿負荷運轉,2024年新增的1.5GW容量中,94%被提前預定,空置率壓縮至1%以下。
在需求暴漲的同時,電力資源短缺的困境明顯。這其中,北美市場尤為突出,托管運營商電力供應量一年內增長超40%,從12.4GW增至18GW,但另有30GW的規劃容量待落地。
技術迭代與能源困局
AI的算力需求正在改寫數據中心的技術標準。單機柜功耗從傳統的6-8kW躍升至40kW,甚至于最新的GB200NVL72整機柜單柜功率就已經達到120KW,迫使冷卻系統從風冷轉向液冷。微軟在華盛頓州的數據中心試點中,浸沒式液冷技術使能耗降低40%,而阿里云在杭州的液冷集群已實現PUE值低至1.09。
新的能源布局成為必選項。據報告,美國部分區域已出現15MW的電力缺口,運營商開始轉向德克薩斯州等新興市場,那里的風電價格比傳統樞紐低30%。在巨大的能源需求下,核能等新型能源方案加速落地。
甲骨文、微軟等大企業均已簽署或開始落地小型核電站(SMR)的建設,一些數據中心企業也有類似的動作,比如Oklo公司通過混合天然氣與核能的供電模式,已簽署總規模超14GW的長期協議,覆蓋Equinix等頭部運營商;歐洲數據中心公司 Data4正在與西屋合作SMR的部署等。

西屋小型核電站(SMR)渲染圖
此外,供電系統也呈現了新的趨勢,比如傳統UPS供電系統逐漸被高壓直流方案取代,轉換效率從90%提升至98%。而AI訓練集群的瞬時功耗波動可達150%,對電網穩定性提出更高要求。
北美市場的擴張呈現“核心飽和-邊緣崛起”特征。加州硅谷的數據中心上架率超過85%,迫使Meta等企業轉向內華達州的沙漠地帶,那里閑置的比特幣礦場正被改造成AI算力中心,改造成本僅為新建項目的三分之一。而在歐洲,谷歌將芬蘭的舊造紙廠改造成地熱數據中心,利用波羅的海的海水進行自然冷卻。
中國市場的異同
中國市場的內在差異巨大,很難一概而論。在北上廣深一柜難求的情形下,很多西部省份的數據中心上架率還不足50%。同時,過度集中的需求也給數字產業發達地區帶來極大的能源壓力。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地已經出臺了嚴格的能評要求,以引導數據中心的有序建設。
這一背景下,工信部于2022年啟動了“東數西算”工程,推動算力資源和需求向清潔能源更豐富的西部轉移,并設立了8大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樞紐節點和10大數據中心集群。

“東數西算”工程樞紐節點分布圖
經過三年的推動和發展,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,中國算力總規模達268EFLOPS(以FP32單精度計算),算力應用項目超1.3萬個,在用算力中心機架總規模超880萬架標準機架,58.3%的算力中心連接到國家骨干網,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實現20毫秒時延保障,65%的省市可在5毫秒內接入算力數據集群。
從行業反饋看,當前算力需求依舊旺盛,主要矛盾體現在算力供給與需求的錯配,比如AI產業對芯片的需求、對智算中心的需求,均與此前數年的建設方向有一定差異,如何進行調整和改造,是一個重大的課題。
世界范圍內看,也有類似的問題存在。報告顯示,智算中心(AI專用數據中心)的占比從2023年的18%升至2025年的35%;邊緣計算節點通過5G基站實現分布式部署,預計到2030年將承擔30%的實時數據處理。這些趨勢,也將在中國得到體現。
此外,技術領域也在塑造新的產業秩序。除液冷這一熱點外,供配電系統也將發生變化。SMR核能供電在美國已經出現多例,究竟是一時所需,還是會成為未來建設的主流,也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分析。
這場由AI驅動的產業變革,最終將檢驗一個樸素的真理:算力的邊界,永遠受限于能源與技術創新的平衡。
數據中心,算力中心,小母線
上一頁
上一頁